<
t1b6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70章
    到罗刹矶时,他穿戴整齐,向东而拜,投江自尽。

    黄观没有说错,他的妻子在他之前已经带着两个女儿和十个亲属在淮清桥上投江而死。无论如何,他们夫妇最终还是团圆了。

    黄观作为朱允炆的亲信和殉节者,遭到了朱棣的妒恨,他把黄观的名字从登科榜上划去,于是明朝的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位连中三元者的记载。虽然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件事情,但在此我还是要为这位勇敢的人再次正名:

    黄观,洪武年间连中三元,其登科名为篡权者朱棣划去,尽忠而死。

    我相信,真相是永远无法掩盖的。

    有气节的人并不只有以上的这几个人,与齐泰一同在广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黄岩、王叔英在听到齐泰被抓的消息后,知道大势已去,便沐浴更衣,写下了他们人生最后的遗言:

    生即已矣,未有补于当时

    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然后他们双双自尽而死。对于这两位书生而言,他们已经做得够多了,诚如他们的遗言所述,他们一生光明磊落,无惭于后世。

    事实证明,气节决不只属于那些士大夫们,普通人也有气节。

    台州的一位樵夫就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是一个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这也很正常,因为在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每天上山砍柴,然后挑到城里去卖。他卖柴从不开二价,也从不骗人。很多人买他的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不应该与靖难扯上什么关系。然而他这样的一个人却在听说京城陷落后,投东湖而死。

    也许有人会觉得他很傻,无论哪个皇帝登基,你不是照样砍你的柴,过你的日子,但我却认为他的行为已经告诉了我们,公道自在人心。

    [253]

    他虽是一个普通的樵夫,却心系天下,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抗议,投湖自尽就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只要你有勇气。

    除去文人和老百姓外,一位武将也表现出了他的忠诚,此人是盛庸手下的大将张伦,在盛庸兵败投降后,北军也希望招降他,张伦笑着说道:"你觉得我是一个会出卖自己的人吗?"

    说完毅然赴死。

    张伦是一个不起眼的将领,我们之前也并没有提到过他,他虽然没有什么战功,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与之相反的事,如盛庸、平安这些职业武将却全部投降了朱棣。

    盛庸、平安身负大才,素有谋略,历经百战,却反而不如自己的部下和一个普通的樵夫!诚然可叹。

    疑团

    朱允炆当然并不知道臣下的这些义举,他烧毁了自己的宫殿,然后不知所终,于是历史上最大的疑团之一诞生了。但其实这个疑团并不是由朱允炆的失踪开始的,早在朱棣攻入京城时,北军就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即不入皇城,而是退守龙江驿。很明显,朱棣并不想背上杀掉自己侄子的罪名,他围困皇城,给朱允炆自绝或是让位的时间。

    但朱允炆的选择却出乎他的意料,烧毁宫殿说明朱允炆并不想让位,但这位有几分骨气的侄子却也没有自杀,因为在入宫后,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既不退位,也不自杀,那就只剩下逃跑了。

    朱允炆的下落从此成了千古之谜,此事后来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连锁效应,而朱允炆的逃走本身就如同一部侦探小说,我们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地分析,这里暂不详述。

    [254]

    暴行

    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宝座,他认为这是自己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为之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而在短时间的兴奋后,朱棣立刻意识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于是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暴行开演了。

    朱棣首先找到的是方孝孺,他知道方孝孺名满天下,而且道衍早在他攻下京城之前就对他说过:"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一定不能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会绝了!"

    有这位军师的警告,朱棣自然不敢怠慢,他预料到方孝孺一定不会轻易投降,但他也不会想到事情居然会演变成一次破历史纪录的惨剧。

    朱棣在大殿接见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其实所谓起草诏书找其他人也可以,但如果是方孝孺亲自写的,能够起到安抚天下人心等更好的作用。所以这份诏书非要方孝孺写不可。

    但朱棣绝不会想到,方孝孺应召而来,并不是给他写诏书的,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领,要和朱棣来一场继位权的法律辩论。

    方孝孺哭着进了大殿,不理朱棣,也不行礼,朱棣十分尴尬,劝说道:"先生不要这样了,我不过是仿照周公辅政而已??"

    这句话激起了方孝孺的愤怒,他应声问道:"成王在哪里?!"

    "自焚死了"

    "成王的儿子呢?!"

    "国家要年长的君主"

    "那成王的弟弟呢?!"

    "这是我的家事"

    社会青年朱棣终于领教了最佳辩论手兼继承法专家方孝孺的厉害,他没有那么多的耐心,让人拿出了纸和笔给方孝孺,逼他写。

    方孝孺不写

    继续强逼

    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

    朱棣已经愤怒得丧失了理智

    "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诛我十族又如何!"

    实事求是地看,方孝孺说这句话并不一定真想让朱棣去诛灭自己的九族,然而他却不了解朱棣,朱棣不是那种口口声声威胁说不让你看到明天的太阳之类的话的人,但他却可以保证明年的太阳一定会照在你的坟头。

    而且他十分精通暴力法则,并且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他,至少他的使用技巧已经超过了当年的陈友谅,因为他懂得一条重要准则:

    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解决你

    他让人把方孝孺拉了出去。

    方孝孺的最终结局是:凌迟,灭十族

    历史上从来只有九族,但人类又一次展现了他惊人的的创造力。那多出来的一族要感谢朱棣的发明创造,他为了凑数,在屠杀的目录中加入了方孝孺的朋友和学生。

    方孝孺是一个敢于反抗强暴的人,他虽然死得很惨,却很有价值,他的行为应该成为读书人的楷模,为我们所怀念。

    [255]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杀人犯在残杀第一个人时是最困难的,但只要开了先例,杀下去是很容易的。

    于是,朱棣开始了他的屠杀

    由于下面的内容过于血腥残暴,我将尽量用简短文言表达,心理承受能力差者可以免观。

    铁铉,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迟,杀其子。

    黄子澄,凌迟,灭三族

    齐秦,凌迟,灭三族

    练子宁,凌迟,灭族

    卓敬,凌迟,灭族

    陈迪,凌迟,杀其子

    此外,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无言以对,无言可评

    软弱

    很多人在读到这里时,经常会发出朱棣是变态杀人狂之类的感叹,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是一个有两张面孔的人,他的残暴只是对准那些反对他的人,而这些屠杀反对者的暴行并不能说明他的强大,恰恰相反,却说明了他的心虚。

    古罗马的凯撒在得知自己的妻子与一个政治家通奸后,并未发作,虽然以他的权势地位完全可以惩处那个人。他与自己的妻子离了婚,并在后来重用了那个与他妻子通奸的人。

    凯撒并不是傻瓜,也不是武大郎,他是一个有着很强的权利欲望的人,他之所以能够不理会自己妻子的背叛行为,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地位和威望有着极强的自信,他胸怀天下,相信属于他的东西始终是他的。

    是的,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朱棣是一个软弱的人,由于他的皇位来源不正,他日夜都担心有另一个人会仿效他夺走自己的位置,他也畏惧那些街头巷尾的议论,所以他不断的屠杀那些反对者,修改了历史。但事实证明反对者是始终存在着的,而历史也留下了他残暴的印记。

    越过那历史的迷雾,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强大自信朱棣,相反,在那光辉的宝座上,坐着的是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用警惕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人,并不断地对他们说:

    "这是我的宝座,你们不要过来。"

    我相信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256]

    事情终于告一段落了,朱棣一如既往地陷入了沉思之中,经历了如此的风雨波折,没有人知道他此刻在想什么。一般在这个时候,没有人敢打扰他,但朱能例外,他战功显赫,是朱棣的头号亲信。为了报告搜捕建文余党的消息,他如往常一样走到朱棣的身边,开口打断了沉默:

    "殿下,...."

    朱棣的头猛地抬了起来,用一种极其阴冷的眼光注视着朱能。

    朱能畏惧了,那可怕的目光让他不寒而栗,即使战场上的拼杀也从未让他如此胆寒,他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于是他改正了这个错误。

    "皇上"

    朱棣终于还是走入了代表最高权力的大殿,这个大殿他并不陌生,以前他经常来磕头朝拜,或是上贡祈怜。